本文聚焦外滩源1.8平方公里保护区的活化改造工程,通过7栋百年建筑的现代转型,揭示上海如何平衡历史保护与商业开发,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金融复合空间。


上海龙凤419
清晨七点的圆明园路,晨跑者的脚步惊飞了和平饭店檐下的鸽子。阳光穿透新天安堂彩色玻璃,在益丰·外滩源的清水红砖墙上投下几何光斑。这座1911年建成的英式商业大楼,如今一层是爱马仕限时概念店,五层却完整保留着当年洋行大班的柚木办公间。

"每块砖都要会讲故事。"外滩源项目总设计师柳亦春手持1923年的测绘图说。他身后,原教会公寓的铸铁楼梯被改造成艺术装置,台阶侧面镌刻着"1925年公和洋行铸造"的铭文。根据黄浦区文旅局数据:保护区27栋历史建筑中,已有19栋完成功能置换,但建筑立面原真性保持率达97%。

走进女青年会大楼,时空折叠感更为强烈。九楼的"墨梯书房"保留着1933年的拼花地砖,00后插画师们正在临窗创作;底层"1929餐厅"的吊灯下,银发族用放大镜研究泛黄的股票凭证复制品——这些上海证券交易史的实物档案,来自仅一街之隔的原上海证券交易所旧址。

这种历史与当代的对话在兰心大楼达到巅峰。英国建筑师威尔逊设计的弧形立面内,全球顶尖画廊"厉蔚阁"的AI艺术展与1920年代的手动电梯并存。策展人Lorenz指着电梯黄铜按钮说:"这才是最棒的艺术品,按下去能抵达1927年的上海。"

傍晚时分,外白渡桥的钢架将夕阳切割成菱形光块。游客们举着"外滩源"限定冰淇淋在圆明园路摆拍,殊不知脚下埋着上海最早的自来水管网。正如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常青所言:"外滩源不是迪士尼式的历史主题公园,而是持续生长的有机体——它的每一寸肌理都在参与当代上海的叙事。"
上海夜生活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