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以黄浦区步高里为例,通过实地走访与历史档案梳理,呈现石库门建筑中"七十二家房客"的生活图景,探讨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难题。

【特稿记者 徐汇安】清晨6点15分,步高里21号的天井传出第一声咳嗽。72岁的周阿婆推开斑驳的黑色木门,煤球炉的白烟顺着晾衣杆攀上马头墙。这个始建于1930年的石库门里弄,正在晨光中展开它第95个年头的市井画卷。
一、水泥浮雕下的集体记忆
新夜上海论坛 在步高里居委会的档案室,记者见到1947年的住户登记册。泛黄的纸页显示,当时42栋房屋住着37户人家,职业栏填着"报关行职员""美亚绸厂技工""圣约翰大学讲师"等称谓。"现在这里住着189户,晾衣竿都要用三角函数计算角度。"现任居委会主任苦笑着展示手机里的"高空抛物监控系统"。
二、亭子间里的数学奇迹
上海私人品茶
二楼不足6平米的亭子间,曾走出两位中科院院士。现已改为"院士亭子间"的展示馆内,陈列着1953年住户陈老先生的手稿。泛黄的演算纸上,微分方程与奶粉购买清单并列,窗台上保留着当年用墨水瓶改制的煤油灯。"把吊柜当书桌,马桶箱当档案柜。"讲解员演示着"垂直空间利用法则"。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三、老虎灶边的数字鸿沟
82号的"共享厨房"墙上,并排挂着二维码支付牌和1950年代粮票复印件。下午4点,来自安徽的租客小李用手机预约红烧肉炖煮时段,而对门的宁波阿婆仍坚持用粉笔在木板上登记。"去年我们做了37次智能设备教学。"社区志愿者指着"手机课堂"课表说。
【记者手记】当夕阳将"步高里"三个颜体字投影在晾晒的被单上,弄堂深处传来钢琴与评弹的混响。这种奇妙的共生状态,或许正是海派文化最生动的注脚。据市文旅局消息,上海现存石库门建筑群中,已有17处启动"毛细血管式"改造计划。(全文约356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