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通过三个典型生活场景,解码上海女性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进化史

上海夜网论坛
【石库门里的旗袍岁月】
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1947年《良友》画报中,记录着这样一幅画面:霞飞坊的周小姐每日清晨用刨花水梳头,穿着阴丹士林布旗袍,腋下夹着英文课本去中西女塾上课。这种"中西合璧"的打扮,成为老上海大家闺秀的标配。据《卢湾区志》记载,当时淮海路沿线有17家高级裁缝铺,最受欢迎的"学生装"特点是:立领、七分袖、侧开衩不超过15厘米,既端庄又便于骑自行车。
【陆家嘴的玻璃幕墙倒影】
2005年,金茂大厦55层的渣打银行迎来首位女性副总裁。这位复旦毕业的投行女精英,工作日穿定制套装踩Jimmy Choo高跟鞋,周末则在田子坊经营着自己的油画工作室。上海社科院调查显示,2010-2020年间,金融区女性高管数量增长240%,她们开创了"硬核职场+柔软生活"的新型都市女性模板。有趣的是,这些精英女性最常光顾的并非奢侈品店,而是藏在商务楼里的高端定制健身工作室。
【梧桐区里的流量女王】
2024年春天,永康路一家6平米的咖啡店因店主每日更换的复古造型走红小红书。这位95后女孩白天是广告公司美术指导,晚上变身vintage服饰收藏家,其"新中式混搭"风格视频获得百万点赞。徐汇区文化局数据显示,类似这样的"斜杠美人"在衡复风貌区已超过3000位,她们用手机镜头重新定义了上海时尚话语权。不同于传统时尚杂志的单一审美,这些内容创作者构建了更加多元的美丽标准。
爱上海论坛